36计武将攻略

36计武将攻略

1、“三十六计”一语,先于著书之年,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,—公元436年,据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,汝父子唯应走耳。”意为败局已定,无可挽回此语后人赓相沿用,宋代惠洪《冷斋夜话》:“三十六计据记载,《三十六计》最早被发现于1941年甘肃邠州,今陕西彬州,的一个旧书摊上。发现者之一的叔和曾在1961年的《光明日报》副刊上撰文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:“十几年前,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,……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一个手抄本翻印的,封面书‘三十六计’,旁注小字‘秘本兵法’。

2、前有简短引言,后有半篇跋,翻印者序上说原抄本‘跋语仅存半页’,可惜没有作者。……书中每计均有解语……,这本小册子,究竟是什么时候,什么人总结下来的。

3、出处究竟何在。这问题在我还是一个谜,特此写出质诸高明《三十六计》全书按计名排列,共分六套,即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。

4、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,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。每套各包含六计,总共三十六计。每计又有三个组成部分:序号和计谋名称、解语、按语。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,均系依据《易经》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、奇正、攻防、彼己、虚实、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,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。

5、解说后的按语,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、吴起、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。其中大多数计谋名称,多来自于元、明以来流行一时的小说、评书、话本等通俗文学。

36计武将攻略

1、如第一计“瞒天过海”便出自《永乐大典·薛仁贵征辽事略》,引用的是唐初名将薛仁贵用幔帐将船只伪装成房屋,诱骗对波涛心怀畏惧的李世民渡过渤海的典故。而其中的第十九计“釜底抽薪”、第二十七计“假痴不癫”中分别出现了北宋薛长儒迅速平定州兵叛乱、狄青假借祷告鼓舞士气最终击破地方割据势力的故事。足以证明《三十六计》的成书时间应该晚于唐、宋。

2、而“败战计”中的“空城计”“苦肉计”和“连环计”虽然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故事。但计谋名称却都出自元杂剧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《三国演义》。

3、可见这部兵书的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元末明初。除了计谋名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外,《三十六计》中的“解语”部分更充斥着明代兴起的“以易演兵”。所谓“以易演兵”,指的自然是将《易经》相关内容与兵法相糅合。

4、如《三十六计》中的第三计“借刀杀人”,其“解语”便是:“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《损》推演。”这里的“以《损》推演”,指的便是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“损卦”。《三十六计》的作者之所以将“损卦”和“借刀杀人”联系在一起,主要是因为“损卦”中含有建立信任、以利诱之等元素,似乎与“借刀杀人”的宗旨有相近之处。

5、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,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,依序组成一首诗:。金玉檀公策,借以擒劫贼;鱼蛇海间笑,羊虎桃桑隔;

  • 声明:本文由趣玩游戏攻略网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!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