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播挑战玩密室逃脱游戏
1、央视网消息: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任务时,将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摆在首位,并特别强调“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”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,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,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、推动消费朝着高水平、高质量方向发展的重要支撑。2022年以来,全国各地有关部门、消协组织采取了畅通投诉渠道、倡导经营者压实主体责任、强化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举措,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扎实推进,消费者满意度稳步提升。
2、与此同时,一些侵权“新问题”与“老毛病”屡被曝出,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体验,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带来挑战。2023年新春伊始,中国消费者协会,以下简称“中消协”,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,基于大数据与舆情社会影响力测算结果,共同梳理出“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”,分别是:“价格刺客”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;“科技与狠活”折射消费者对食品非法添加的担忧;医疗美容风险与陷阱阻碍“求美”消费需求释放;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;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;“菜刀不能拍蒜”争议警示企业须尊重消费者权益;电商平台“保价”服务被指“套路”消费者;“密室逃脱”“剧本杀”等沉浸式娱乐形式隐藏不安全因素;知网涉嫌垄断被罚事件警示平台发展不可忽视消费者权益;网络游戏停服删档引发虚拟财产侵权争议。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热点舆情深入解析,引起社会各界对消费维权问题的关注,以促进各方更好地提振消费信心、释放消费活力,助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。
3、一、“价格刺客”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。社会影响力:94.2。2022年夏“雪糕刺客”一词走热。消费者用其来形容一些高价雪糕平时“藏”在冰柜里,待结账时才发现其价格高得超出预期,感觉被“宰了一刀”。
4、此后在社交平台,还出现了“水果刺客”“文具刺客”等,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一些价格虚高的“普通商品”的讽刺,也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、计量单位不统一、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满情绪。舆论认为,“价格刺客”就是利用不规范标价等各种手段,将一些高价商品伪装成普通商品,从而“套路”消费者买单,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价格欺诈行为,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5、2022年7月,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》明确要求,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,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。此规定被誉为可有力回击“价格刺客”的“价格卫士”。舆论呼吁,各地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执法,把此规定真正落到实处,杜绝各类变相价格欺诈的“套路”,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。
主播挑战玩密室逃脱游戏
1、商家应当恪守道德底线,遵守价格法规,严格规范明码标价行为,避免消费者花“冤枉钱”,营造一个诚信、安全、放心的良好消费环境。二、“科技与狠活”折射消费者对食品非法添加的担忧。
2、社会影响力:92.2。“合成山楂果茶”“合成勾兑酱油”“人工合成牛排”“三花淡奶速成浓汤”&;&;2022年下半年以来,一些博主发布揭秘食品制作“内幕”的短视频,号称“科技与狠活”,引发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。
3、有消费者认为,此类现象暴露出当下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利用食品添加剂“合成食品”,威胁消费者健康的问题;但也有观点称,此类短视频是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读,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,有制造噱头博取关注的嫌疑。舆论认为,公众对于“科技与狠活”的相信和追捧侧面反映出其对市场上泛滥的“非法添加物”的不满和抵制。这些“非法添加物”顶着“食品添加剂”的名头大行其道,成为“妖魔化”食品添加剂的罪魁祸首,其不仅有碍于消费者权益保护,更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“拦路虎”。在健康消费浪潮下,如何让消费者“吃得放心”,是食品行业内各方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须做好的必答题。
4、舆论呼吁,市场和政府要协作配合,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担忧、为食品添加剂“正名”。一方面,食品企业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合理合规地使用食品添加剂,并及时准确地告知消费者其实际功效和具体含量,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。另一方面,相关部门需加强审查与监督,加大对违法违规滥用添加剂的打击力度,让黑心企业和“非法添加物”彻底绝迹,重振消费者信心,让消费者不再谈“食品添加剂”色变。此外,舆论还呼吁食品行业及消协组织等各方加强科普工作,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知食品添加剂,消除健康隐忧。
5、三、医疗美容风险与陷阱阻碍“求美”消费需求释放。社会影响力:91.4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,以及国内医美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监管逐渐完善,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增长潜力持续释放。